萬物皆可炸”的空氣炸鍋到底是「真香」還是「致癌」?2021/12/16 9:15:45
廚房界現在什么最火?
	絕對是最近霸屏網絡
	號稱“炸天炸地炸萬物”的空氣炸鍋!
	無需用油,一鍵就能炸雞塊、炸薯條
	炸丸子、炸豆腐、炸排骨、炸花菜…
	低脂又健康
	簡直就是懶人和油炸愛好者的福星
	不少人將它悄悄加入購物車
	甚至有網友將它稱之為“yyds”!(永遠的神)
	
 
	其一大賣點就是無油炸東西更健康
	然而也有另外一種聲音:
	空氣炸鍋炸出來的食物會致癌...
	
	那么
	吃了空氣炸鍋制作的食物會致癌嗎?
	無油烹飪真的更健康嗎?
	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!
	
	不用油,空氣炸鍋如何“炸”食物
	
我們在烹調食物時一般會使用加熱的處理方式,包括直接加熱和間接加熱,而生活中常用的方式是間接加熱。
通常,間接加熱會通過傳熱介質來完成熱量的傳遞,從而加熱食物、使其熟化。
傳統(tǒng)油炸食品會先將油進行加熱,再將食物浸泡在熱油中,主要以熱傳導的方式來油炸食物。
	而空氣炸鍋是將食物放置在密閉的小空間里,以空氣作為傳熱介質,通過加熱空間里的空氣,再輔以風扇來加速氣體的流動、帶走水汽、形成循環(huán)的熱風,它主要以對流的方式來“氣炸”食物。
	
	一般用空氣炸鍋在“炸”一些油脂含量非常少的食材時,往往會抹上少許食用油,這時熱空氣中還可能會夾雜著一些小油滴,形成油霧的效果。
	
	空氣炸鍋到底健不健康?
	
	網上關于空氣炸鍋安全性的爭議,其中討論最多的就是“致癌論”,這主要源于韓國消費者院公布的一份檢測報告:
	
	檢驗報告中顯示,把冷凍薯條置于200攝氏度以上的高溫,再按照產品說明書來烹飪的話,10款空氣炸鍋中有4款炸出來的薯條,被檢測出可能致癌物質丙烯酰胺的含量超出歐盟安全標準,最嚴重的超標兩倍多。
	
	那么,丙烯酰胺到底是什么呢?
	
	這是一種有機化合物,在1994年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丙烯酰胺列為2A類致癌物,即“人類可能致癌物”,和1類致癌物(酒精、煙草、黃曲霉毒素等)相比,它沒有明確致癌性,但存在較大的可能性。
	
 
	一般食物加工前是檢測不到丙烯酰胺的,它的形成需要滿足2個條件:
	
	食物特點:主要是高碳水化合物、低蛋白質的植物性食物。
	
	加熱烹調溫度:在120℃以上,140-180℃為生成的最佳溫度。在加工溫度較低,如用水煮時,丙烯酰胺的水平相當低。
	
也就是說,韓國那項實驗中之所以會出現超標的致癌物,那是因為烹飪溫度為200℃,已經遠遠高于120℃。
但需要注意到的是,無論是韓國空氣炸鍋,還是其他煎炸、烘烤的方式,即使不放入食用油,薯條等富含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在經過長時間的高溫烹飪以后,還是會產生丙烯酰胺。 
	
	
所以,空氣炸鍋的工作原理沒什么問題,關鍵是烹飪方法很重要。  
	當溫度過高、烹飪時間過長
	空氣炸鍋所烹飪的食物
	就會產生超量的丙烯酰胺
	反之
	如果控制好溫度和時間
	則產生的丙烯酰胺的量就不容易超標
	
	無憂烹飪真的更健康?
	
	追求無油烹飪的人
	主要是擔心油脂攝入太多
	甘油三酯在脂肪組織中積累從而造成肥胖
	
	但大家也要知道
	引起肥胖最根本的原因是
	能量的攝入超過了能量的消耗
	剩余的能量被轉化為脂肪在體內儲存起來
	
再者,脂肪(酸)是我們重要的身體成分和能量來源,每天都需要攝入一定量的脂肪酸,比如人體自身不能合成的亞油酸和α-亞麻酸,其中很大部分需要通過食用油來獲取,而且人體必須的維生素E很多也要通過食用油來獲得。   
另外,食用油還有助于我們對食物中一些脂溶性成分的吸收和利用。  
	所以
	不要過分追求無油烹飪
	長期攝入過少食用油
	容易造成不飽和脂肪酸攝入不足
	影響到記憶力和大腦的神經功能
	而且還可能會影響到
	血液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清除
	誘發(fā)一些心腦血管疾病等。
	
	怎么吃油炸食品相對健康?
	
	首先,不要吃太多。
	
	油炸食品往往油脂含量過高,屬于高能量食物,吃太多容易造成能量攝入過量。
其次,制作油炸食品時不要時間過長。像素食類大約1-2分鐘,葷菜類視食材厚薄不同略有區(qū)別,一般只需炸到表面微黃、未焦即可。
油脂在長時間的高溫作用下,容易發(fā)生復雜的水解、縮合、聚合等化學變化,可能會產生多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。
第三,可以適當使用一些非油炸的方式,使用空氣炸鍋時,需要注意設置的溫度不宜過高(盡量在120℃內)、制作時間也不要太長(約10分鐘左右),避免生成過多潛在的有害成分。   
	最后,注意調味料不要使用太多,尤其是鹽類。
	
	總結,空氣炸鍋可以買
	炸出來的東西也可以吃
	但是一定要記住
	控制烹飪溫度、時間和食用量!
[b][/b]